Articles

  • Apr 28, 2024 | lexology.com | Qinghua Liang

    新能源并购业务中,投资方(收购方)的收益来源主要为并购完成后电站发电所得收益。电站项目如存在瑕疵,或者由于日照、风力不足等自然原因造成发电量不及预期,或者由于政府限发电、调低电价等其他原因,均可能造成收购方的实际收益受损。 为保障投资收益,收购方通常会在交易时要求相对方对收购标的项目的合规手续、质量标准、实际收益率、发电量、电费收益等作出担保或兜底,以及赋予收购方在特定情形下终止收购(预收购模式)或要求对方回购的权利。在交易实践中,各种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交易文件中的合同条款、承诺函或担保函等。...

  • Apr 7, 2024 | lexology.com | Qinghua Liang

    随着近年来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政策不断完善,以及收购方内部及外部的项目审核力度不断加大,早期“跑马圈地”粗放型的收购行为已逐渐被收购方摒弃。在新一轮的新能源项目投资与并购的角逐中,如何保障投资安全、平稳度过项目投资周期并实现投资收益,是收购方更为关注的问题。 笔者结合近年来主办的上百个新能源并购项目实务经验,简要梳理了目前新能源并购中主流的交易模式以及实践中收购方偏好的投资安全保障机制,供读者参考。本篇将着重介绍新能源并购中常见的收购模式以及收购方主要关注的已付资金的安全保障措施。 一、风光新能源并购概述 (一)常见收购模式简介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投资阶段主要分为开发前期、建设期、运营期三大阶段。根据各阶段中交易参与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以及收购交割安排的不同,新能源项目收购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预收购模式 预收购模式,一般是指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通过与交易相关方(通常为项目公司的股东/实际控制人、EPC方)签订预收购协议等文件,收购方在正式股权交易前锁定项目,以提前介入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预收购阶段往往发生在风电、光伏项目核准/备案后至并网前。...

  • May 13, 2023 | onlinelibrary.wiley.com | Yinghao Zhao |Yuhan Yang |Qinghua Liang |Xing Liu |Changyin Ji

    Abstract Active plasmonic nanostructures have attracted tremendous interest in nanophotonics and metamaterials owing to the dynamically switchable capabilities of plasmonic resonances. In this study, tunable hybrid plasmon resonances (HPR) of sodium metasurfaces through heat-initiate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s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d.

Contact details

Socials & Sites

Try JournoFinder For Free

Search and contact over 1M+ journalist profiles, browse 100M+ articles, and unlock powerful PR tools.

Start Your 7-Day Free Trial →